9歐元交通月票、綠能建築、全民少開暖氣,拒絕俄羅斯和核能的德國,如何推動能源轉型?
《The Real Story》By 報導者 - A podcast by 報導者 The Reporter

位於屏東的核三廠1號機即將於今年7月除役,近期部分地區再傳跳電,夏季用電高峰下,能源問題勢必將在台灣引起一波討論。 過去台灣推動再生能源時,時常借鏡德國經驗;去年(2023),德國正式關閉境內最後3座核電廠,走向非核家園的過程,其實也跟台灣一樣有民怨、有不同聲音,2022年俄侵烏戰爭爆發,更帶來嚴峻考驗──當時德國55%的天然氣,50%煤炭和35%石油都進口自俄羅斯,位於國內的天然氣儲槽更是由俄羅斯國營事業所有。 歐俄因為戰爭決裂,為了不受制於他人並確保冬天能源使用,德國政府以超高效率興建天然氣接收站、推出9歐元交通月票(約新台幣315元);人民也響應節能政策,穿大衣上班以減少使用暖氣、蒐集木柴,面對未知的冬天。 德國的能源轉型經驗,給我們什麼樣的提醒和反思?這集,請聽《報導者》駐歐洲特約主筆育立的觀察。 來賓|《報導者》駐歐洲特約主筆林育立 製作團隊|方德琳、藍婉甄、陳思樺 攝影|楊子磊 📍搭配閱讀: 【歐洲最大半導體聚落、德國「薩克森矽谷」如何迎接台積電第一座歐洲廠?】https://bit.ly/3VPK2vp 【陳藹文/德國的事在我們的心臟】https://bit.ly/3xtsFay 【林育立:俄烏戰爭兩年,新的鐵幕會否出現?】https://bit.ly/3XtEg40 💰跨足國際,帶回獨立觀點,贊助報導者:https://pse.is/5953dg 👉追蹤《報導者》Podcast IG:twreporter_podcast ✉信箱:[email protected] --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