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5 【自由潜水】跳起来,学起来,做起来!
跳岛FM - A podcast by 中信出版·大方 - Fridays
Categories:
如果把世界看作一个巨大的艺术实验室,把生活看作背景板,一切都是可抓取的材料,置身其中,你会做什么?在《做(do it)》中,当代艺术家们跳出展厅,给出了他们的动手方案:把喜欢的书变成超大号彩绘地毯、把连体袜扎成背包、制作一部低成本电影……艺术离我们很远吗?这本书告诉你:No!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方案,在实践中思考自己和周遭的关系,成为艺术的初学者。 从文学出版出发,跳岛FM一直探索着“编辑”这一动名词在广阔世界中的边界,拾起的文字既可以作为工具,也可以成为一种游戏材料。而在艺术领域,策展者同样也在拆破被展厅所限定的方墙,探索着艺术在日常生活中生效的方法。 初学者电台abecedarian和跳岛FM,在疫情期间先后诞生。我们都喜欢“书”这样一种具有历史脉络、也具有生长性的媒介,因为生活中的具体实践相遇。本期自由潜水,abC艺术书展联合创始人赵梦莎、跳岛FM主理人猫弟和两人共同的好友btr一同潜入水中,通过经历07年、21年的两本《做(do it)》,一起聊了聊这个有着近30年历史的艺术项目——do it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能做些什么?听完这期节目后,不妨来试试节目中提到的方法,或者写下你自己的do it方案,跳脱出惯用轨道的思考。艺术是什么?可能下一秒就由你来定义。 【本期潜水成员】 猫弟,跳岛FM主理人。豆瓣小组「手机橱窗计划」发起人。 赵梦莎,编辑,前艺术媒体从业者,abC艺术书展联合发起人,编辑,前艺术媒体从业者,abC艺术书展联合发起人。 btr,生活在上海的作家、译者和文化评论人。出版有《迷你》《意思意思》等。2014年起创办微信公众账号“意思意思”(petite mort)。 【时间轴】 02:05 假如用一个词来定义“do it”:说明书、食谱、作品方案还是……? 06:43 “do it”在中国的出版物:《做》从2007版到2021版 10:03 一本“摊在手上像一只软软的手风琴”的书 13:33 提名环节:两本《做》里面我们喜欢的方案 20:23 “无视这个方案”“把这本书烧了”……拒绝“做”可能是艺术家最喜爱的回应 21:17 方案即作品?不如把此书当作一个展览去看 22:52 用读文学书的方式来读方案书,反之亦可 25:41 “人人都可以做艺术”,只是有些“人人”比另一些“人人”厉害一点 29:20 从方案到完成状态的作品,中间有着怎样的距离? 35:50 我们各自的日常创作经历 btr:如果这个冷笑话你没听懂,没关系,明天再来看看哦 猫弟:在手机壳里策展,拼贴个人的生活趣味 梦莎:给正在消失的胡同店面保存一份声音档案 48:26 给听众的“do it”指令几则 【节目中提到的人物和作品】 《做(do it)》 ,“do it”项目始于1993年策展人汉斯·乌利齐·奥布里斯特(Hans Ulrich Obrist,简称小汉斯)、法国艺术家克里斯蒂安·波尔坦斯基(Christian Boltanski)和伯特兰·拉维耶(Bertrand Lavier)在巴黎Select咖啡馆的一次讨论。你可以在 Google Arts&Culture的页面里看到世界各地的“do it ”方案 保罗·麦卡锡,美国当代艺术大师,代表作品《大头爸爸》《树》 林载春,新加坡当代艺术家,作品曾多次参与世界各大双年展,代表艺术项目有“鱼尾狮” 两个“家庭相册”方案,第一个来自中国艺术家杨圆圆,《在克拉科夫的十日》是她用摄影探讨旅行者状态的作品;另一个同样以“家庭相册”为核心的方案来自克里斯蒂安·波尔坦斯基,他是法国观念艺术家,“do it”项目的发起人之一 杨福东,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家,代表作品《陌生天堂》《竹林七贤》 陈哲,青年艺术家,代表作品《可承受的》《蜜蜂》 胡昉,小说家、艺术评论家、维他命联合创意空间馆长,和小汉斯联合编撰《做》中文版。 曹斐,中国当代艺术家,代表作品有《谁的乌托邦》《人民城寨》 胡安·米罗,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,和毕加索、达利齐名的20世纪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之一 约瑟夫·布罗茨基《小于一》 克里斯托夫妇的作品《包裹凯旋门》:2021年9月18日至10月3日期间,法国的凯旋门被全部包裹起来,“消失”了16天 阿涅斯·瓦尔达1991年拍摄的电影《南特的雅克德米》,在她的丈夫雅克·德米去世后不久,瓦尔达创作了这部关于他的生与死的电影 小野洋子的作品《葡萄柚》,书中包含了小野洋子关于绘画、活动、电影、舞蹈、音乐、建筑的想法和草图,记录了她的观念、语言和参与性的最初思想 约翰·米勒,美国当代艺术家,代表作品有《文本》《电影时刻》 【出品人】蔡欣 【主理人】猫弟 【节目编辑】何润哲 黄鱼 【后期制作】AURA.pote 【音乐】AURA.pote 【视觉设计】孙晓曦 王尊一